庄子: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4.弃隶者若弃泥涂 ,知身贵于隶(lì)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弃隶者若弃泥涂 :所有身外之物,完全可以像丢弃泥土一样,弃之不顾。
知身贵于隶也:懂得我们的身体,比起那些身外之物,更加珍贵。
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懂得身体的珍贵,也就不会为一些小小的变化,而感到失落了。
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万物变化原本就是无穷无尽的,何必搞得自己心神不宁呢?
已为道者解乎此:已经明白大道的人,就能够通晓明白这个道理。
5.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yóu)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shú)能脱焉
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孔子说:先生的德行合于天地,仍然借助古人的至理名言来修炼自己的内心。
古之君子,孰能脱焉:古时候的君子,又有谁能超过您呢?
6.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zhuó)也, 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 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老聃曰:不然:老聃说,话不能这样说。
夫水之于汋也, 无为而才自然矣:水喷涌而出,是在无所作为的情况下,顺其自然而形成。
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智慧之人对于德行,并不是刻意修行得来的,万物原本就无法离开“道”,离开自然规律。
若天之自高, 地之自厚: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
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日月自然就明亮一样,哪里用得着修饰呢?
7.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 于道也,其犹醯(xī)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孔子出,以告颜回曰:孔子从“老聃”那儿走出去,把见到老聃的情况告诉给了颜回。
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我对于大道的理解,实在就像瓮中小虫那样渺小啊。
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如果老师没有启发我,抹掉我心头的困惑。
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我实在不知道天地之大。
“田子方”为人名,所以本篇以人名为篇;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人的心灵去阐释“道”。
《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领域有较高研究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常常翻阅,使得心灵安静下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