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首页>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  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姚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 姚安县供销合作社 | 访问量:263 | 发布时间: 2017/12/18 10:01:00

    一、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我县是野生食用菌生产的主产区,全县可生产野生食用菌的林地面积共150万亩,以松茸、牛肝菌、块菌为主的野生食用菌种类有40余种。县委、政府对野生食用菌的管理和开发极为重视,认真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思路,截止目前,全县共完成野生食用菌封山育林保育面积50多万亩,成立食用菌协会2个,开展野生食用菌促繁培训20多场次,建立野生食用菌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5个,建设食用菌冷库10个,发展野生和人工食用菌精深加工销售龙头企业2个,从事人工食用菌生产的农户约为35户。新组建的姚安县旭光实业公司,建成了日产16吨的茶树菇工厂化栽培企业,是我州、我省规模最大、生产最先进的茶树菇工厂化栽培企业之一,为我县食用菌产业向工厂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县食用菌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道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鲜明。把合作社发展与人工食用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抓,对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优先给予扶持。对2015年至2017年新发展的食用菌种植方面的8个专业合作社给予了3万多元的资金帮扶。所发展的合作社特色越来越鲜明,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大。

  二是创办姚安县供销社人工食用菌联合社。在人工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我们顺应形势需要,成立了姚安县供销社人工食用菌联合社,现有种植企业3户,流通企业1户,超市7户,种植专业合作社19户。我们在人工食用菌技术培训、参观学习交流、信息互通、产销对接、合作社(企业)管理、促进合作社(企业)间的联合合作、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协调扶贫贷款、借用生产设备、上报示范社等方面为社员服务,我们运用现代商业物流模式开发新型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打通农产品流通企业“买难”与菇农“卖难”的信息沟通渠道,联合人工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种植的香菇统一产品包装,通过姚安佳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统一销往广东,产品供不应求。

  三是人工食用菌产业培训工作求实创新。近三年来,我社就举办两次人工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人工食用菌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其他意向种植户、供销社干部职工,每次培训人数达60多人次。另外,还专门邀请了种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进行授课,重点培训香菇、黑木耳等种植技术。结合扶贫攻坚挂包帮扶工作,我社专门为扶贫联系村官庄村委会举办人工食用菌、蔬菜产业、烤烟种植等培训班,70多名社、镇、村、组、大户参加培训。通过种植技术培训及销售服务,推动人工食用菌产业发展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助推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通过人工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政策引导、信息服务等方式,抓住人工食用菌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作为,助推人工食用菌产业发展。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全县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201716月全县共生产食用菌6822吨,产值6967万元。我县人工食用菌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速度慢,规模不够大。在食用菌生产方面,目前我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约为120户,在适宜生产区内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菇农虽已基本掌握了生产技术、完成了原始积累和熟悉了市场变化,但却年复一年的在生产量上无大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多数菇农还没有树立起从小农生产经营转变到现代个体户生产经营的理念,仍旧把食用菌作为辅助产业来做。对于尚未生产食用菌的农户,通过调查了解仍就是观念的问题,他们反映的问题可以归纳为:没有资金、有风险、怕麻烦、安于现状,思变、思新、思干的想法不迫切。究其原因首先食用菌生产是一个新生事物,众多农户还不认识,主要是怕生产失败后就血本无归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到位;其次食用菌生产具有半工业、半集约化、社会化生产的特点,与传统农业生产操作区别较大,从原料购进到生产过程是一个较为严密的生产链条,需要组织严密,分工协调,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家一户单独干困难很大,无力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再次食用菌生产是一个资金占用量较大、周期较长、投入风险较大的实用技术项目,对希望食用菌生产“零风险,低投入”的农户来讲,是一个较高的门槛。

  2、市场变化快,菇农压力大。由于受全球金融持续低迷的影响,食用菌市场同样也出现了较大波动,干、鲜食用菌产品的价格受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很不稳定,菇农普遍心里压力较大,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

  3、中介组织少,龙头企业缺乏。目前,我县衔接食用菌生产和市场的中介组织正在发展之中,已成立的几个协会中介组织势单力薄,自身发展受到了限制。野生食用菌收购受市场波动较大,企业和农户利益关联度不高。同时,县内还缺乏能够带动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尤其茶树菇、平菇、金针菇、香菇等生产还尚未达到订单生产,市场风险令一些农户望而却步,手脚难以放开。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争取政策支持,扶持发展人工食用菌产业。结合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扶贫攻坚脱贫致富的增收产业,争取县委、政府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科研队伍建设,引进先进经验和优良品种、配套技术,提高种植的效益,力争食用菌产业增长15 %2017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到9836吨,产值达1.2亿元。

  ()发展农民合作社。争取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其它类型的合作社,规范合作社运作,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力争每年发展农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个以上。

  ()积极作为,继续抓好人工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加大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菇农标准化、清洁化、无公害食用菌种植意识,降低病虫害发生。合理利用生物农药,保障产品安全及无公害。

  ()搞好生产、销售环节的服务工作。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农户股份制”等经营模式方向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帮助菇农拓展销售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运行机制,让菇农打销后顾之忧,使生产出来的食用菌卖得出去,能卖到好价钱。( 吴廷栋)

关闭
政务服务
网上大厅
网上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