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太平镇位于姚安县南部,距省会昆明196公里,州府楚雄市64公里,东与牟定县凤屯镇、本县前场镇接壤,南与南华县龙川镇毗邻,西与本县弥兴镇、官屯乡交界,北与栋川镇相连。蜻蛉河、南永公路由南向北穿境而过。
经济社会发展简况:
2014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866.23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385.67元,同比增长14.11%。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939万元,同比增长12.18%。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206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2060万元,农产品加工值6768万元,同比增长12.9%;
自然资源:
太平镇境内海拔最高2897米,最低1928米。年平均气温15.2℃,平均无霜期为230天,年均降雨量800毫米。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水稻、荞子、稗子。主要矿藏有金、银、铅、硫磺,但品位不高;富有小豆石、洗沙等建筑材料。主要农特产品有大蒜、大白芸豆、山药、百合、附子、野生菌;经济林果有核桃、板栗、梨、花椒。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为67.6%。
人文资源:
太平是一个具有浓郁彝族风情,历史文化浓重的彝族聚居镇。截止2014年年末,镇内总人口9716人,其中68%为彝族居民。这里有高高矗立山头,耸入云端,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峰塔,有美丽的南湖,有浓郁的彝家米酒、神秘的姑娘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虽然在社会发展中被慢慢同化,但在这里彝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还是十分浓重,村民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村民喜爱和最有特色的娱乐方式就是跳脚、彝族对歌,只要逢节日或喜庆之时,村民就穿上自己喜爱的民族服装,聚集一堂,欢快起舞,整个场面洋溢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旅游景点:
太平镇南湖、文峰塔景区离南永公路4公里,南湖碧波荡漾,文峰塔辉映与山水之间,山峰崛起,众山环绕,流急湍,映带左右,交汇于前。塔如奎壁遥峙于南极,光华辉映于古城,是姚安的风景名胜之一,它始建于明隆庆三年 ( 公元 1569 年 ),距今 430 余年历史,它不仅是一项风景名胜,而且是姚安一件古老文化的标志。是我州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九年 ( 公元 1560 年 ) 广东揭阳举人杨日赞任姚安军民府知府期间,姚邑地区很少出文人,许多有才华的人进京赶考,连进士都中不了, 大都名落孙山。当时的知府杨日赞精通风水,他考察了姚安的地形地貌,发现东边有诸葛武候将台,西边有古山寺,北边有古白塔,惟独南面没有文峰,而姚安府的城好象是一个砚瓦,需要南边有一支文笔来培植文风和风水,所以建议把塔建在独树山巅,如文峰插天,南北辉映,孕育地灵人杰。建成之后,姚安果然文风大盛,文人辈出,从古自今,文峰塔都是人们祈求文运、休闲观光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南湖文峰塔景区是姚安旅游发展的必然,也是发展姚安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峰山又名笔架山、果迷班山,俗称仙山。是蜻岭河、文龙河、龙川江三江源头,也是金沙江上游,海拔2897米,为姚安最高峰。据《一统志》记载:三峰耸峙,中峰有井,云出即雨。《甘志》又记载:山峰高耸峻极,北一峰尤为峭拔。天气晴朗,鸡鸣时,可睹日光,览眺之际,东瞩鳌头之高,西瞰点苍峻秀,南瞻表罗、卜门,北望昙华积玉,为楚郡众山之冠。有云雾井,云出即雨;又有三丰真人修炼遗迹。三峰山不仅为群山之首,林木苍翠,景色迷人,且有乐山大佛镇守西麓,高且有仙,使其更副盛名。站在三峰顶,极目远眺,诸山尽收眼底。游目四顾,东瞩螯头之高,西瞰点苍之秀,北望方山、铁岭,南瞻表罗、卜门,秀色揽结,历历在目。峰险壁峭,攀登奋力。中峰有张三丰茅庐,相传为三丰真人修炼之所,前人建三丰祠于山顶,以供世人朝拜,有云雾井,云出即雨,故有仙山之说。每年春暖花开之际,百鸟啁啾,山野浪漫,山茶花、杜鹃花、马樱花应有尽有,争鲜吐艳,游人如织,登中峰观日出奇景,拂晓时刻,举目东望,白云朱霞,刹那间,一轮红日从云海中喷薄而出,耀光夺目,众山皆红,层林尽染,让人置身于美不自禁的图画之中,游人称为“睹光”。雷天雨季,整个三峰山青翠碧绿,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树林里红红绿绿、青青白白的蘑菇被厚厚湿湿的一层地衣所包裹着,任游人随意采摘,享受一份自食其力的快感。秋季云薄天远、风高气爽,花谢叶落,三峰山成为一块地灵毓秀的宝地,以天为庐、以地为席,平仰在厚厚软软的草坪上,静观坦然去来的高天流云、林中飞禽,何等的惬意。冬季,雪落高山霜落凹,三峰山周边的麻栗树、黄连茶树被浓霜抹得鲜红似火,点缀着苍茫的青山,决不逊色于“霜叶红于二月花”,让人感到生命的存在。
民风民俗:
太平镇彝族同胞的饮食习惯简单而不失特色。他们不讲究精烹细调,用煮的比较多,肉食、蔬菜一般不细切,喜欢吃寸厚大块肉、煮酸腌菜、辣白酒,还喜欢泡腌冬梨,每逢摘梨季节和寒冬季节,家家都做,深受老少喜爱,并世代相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荞粑粑蘸蜂蜜、金裹银、羊肝生、骨头生、葱笼把煮鸡等。
与美食相媲美的,是太平古朴有趣的婚俗。太平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受经济、社会、交通等条件影响,这里的传统习俗保存完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婚俗就是当地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
太平的部分村寨至今还延续着一种彝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传统方式——“串姑娘房”。“姑娘房”是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特定场所,以木垛房居多。彝族小姑娘长到十三、四岁后,父母便安排其住进“姑娘房”,以此来认识结交异性青年朋友。两位彝族男女青年经历相识、相爱、订下婚约后,姑娘便搬出“姑娘房”,然后进行提亲、订婚,一般不领取结婚证就举行婚礼宴请,即成夫妻。这里遵循男女平等的传统婚姻,结婚离婚自由。
太平的婚礼十分隆重,女方家要提前一天办酒席,在男女双方正式办婚礼这天,本村邻居和亲戚朋友都会带上贺礼来祝贺。结婚当天,新郎要早早地到新娘家迎亲,吃过早饭后,新郎便催促新娘父母赶快出行,然后由新娘的亲哥哥或同辈堂哥背新娘到大门口,出门后改由新郎背,一直要背到有条河或沟才能放下新娘。在婚礼途中,各苴有个习俗,就是必须要经过一条河或沟,如果途中没有河、沟,即使绕道而行,都必须跨过一条河或沟,因为这预示着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从此要共同面对未来的波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晚上,参加婚礼的人们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弹着乐曲,跳起左脚舞,欢唱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