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首页> 县情
光禄镇
来源: 本站 | 访问量:19660 | 发布时间: 2014/12/30 10:21:00






    光禄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城北部,东经101°34;,北纬25°45;,距县城栋川镇12公里,东邻前场镇,西倚左门乡,南壤栋川镇,北接大姚县仓街乡和七街乡,国土面积136.64平方公里,海拔1816米,总耕地面积21332.36亩人均耕地0.67亩。光禄镇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等民族,辖光禄、旧城、福光、江尾、小邑、班刘、后营、吴海、新庄、梯子、草海11个村民委员会,65个自然村,161个村民小组。

    古镇坐落于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古镇位于光木山麓的缓坡上,座西北面东南。背靠光木山,左面有小邑后山,右面有高陀山。在光木山和高陀山之间,有大康郎菁,溪水常年不断,经古镇流入蜻岭河。古镇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省道南(南华)永(永仁)公路纵贯其中,姚左公路横穿集镇而过,蜻蛉河“玉带”缠腰。西南多山,地势较高,东北有平川田畴,地势平坦,属平坝区,镇政府驻地海拔1878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3°C,,年均降雨量575.4毫米,无霜期232天,土壤肥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


历史沿革

    光禄古镇历史悠久。汉武帝元封2年(公元前109)年,设弄栋县,城址在今旧城村高陀山。隋开皇17年(公元597年),在这里设弄栋总管府。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设姚州都督府,统辖今滇西、滇东、黔南及川南大片土地。南诏时设弄栋节度。宋代归大理国,实为高氏土司家族执掌天下,曾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之称,是高氏土司家族的鼎盛时期。元代置姚安路于光禄(今光禄粮所,属州级文物),明清改称姚州府、姚州。长期以来,一直是古代治滇重镇,历史上曾是全省、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从四川进入云南后,东进昆明西下大理的必经之地,是中原进入滇池和洱海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均在此设路、府、州、县,并选派名流之士镇守其邦。也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和印度等地的一个重要据点。

迹景点

    光禄镇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汉弄栋县城故址、土立祠、送子娘娘殿、龙王殿、斗母阁、玉皇阁、观音阁、文昌宫、至德寺、高雪君铜像、飞来石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光禄古镇,是姚安县西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除县城外的第二大商贸集散镇。为云南省级历史名镇。光禄建镇较早。主要有呈“坤”字型的旧街道四条,以及东南西北四关的出镇街道,共长1020米,面积7568平方米。民居分布在街道两旁,一般是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两进或三进,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也有一些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大户民居。

    龙华寺,又名“卧佛庵”、“活佛寺”,是云南省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始建于唐朝天佑年间(公元904-907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系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寺宇建筑规模宏大、庄严宏伟,除大雄宝殿、两厢、过厅、钟鼓楼和走廊外,还有两耳、两轩、圆通楼等大小房屋110余间,分前后四院。是云南省留存较早、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属国家级文物。元代建筑姚安路军民总管府主体建筑尚存,属省级文物,清代建筑文昌宫工艺精湛,飞来石新奇神秘,民国时期建筑高氏土衙中西合壁,建筑形式独特,见证了上世纪初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凌辱的历史,清代土官、思想家、文学家高奣映铜像微妙微肖,属国家级二级文物。北塔街旧民居整体建筑布局独特,呈“坤”字形结构,结构十分完整,建筑型式十分罕见。

    三丰祠,座落在龙华寺以南20米的山坳中。清光绪年间修建。为四合院建筑,有正殿三间、两厢四间及祠门。可看成是龙华寺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

高氏土衙,位于在光禄古镇西关,有高氏土衙建筑群,和古街连为一体。包括高氏土衙、姚安路年民总管府旧址和高氏宗祠等。高氏土衙为彝族袭职土司高氏家族的土衙门,建筑风格堪称一绝。始建于唐代,后屡修。有三十余间房屋。这里浓缩了一个显赫家族的兴衰史,是研究土司制度和彝族土司宗族史的一部“活字典”。高氏土衙的南面,是姚安路年民总管府和高氏宗祠建筑群,呈中轴线对称。辉煌庄严,形态各异。姚安路年民总管府建筑为三重堂古代宫殿式结构。今存正殿五间,进深四间,过厅五间,门厅七间。北厢犹存,南厢已毁。整个建筑群虽破旧,但仍显昔日的宏伟。

    高氏宗祠,建于1936年,是姚安境内保存完好的中西合璧的法式建筑物,是供奉高氏祖先牌位的祠堂。姚安路年民总管府前面有古戏台和古戏楼,这些建筑物均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军民总管府公元1328年,元文宗在高氏土衙旁设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明太祖时,为姚安军民总管府。总管府坐西朝东。沿中轴线,依次是仪门,为迎送宾客之地。一堂,处理政务之地。两厢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二堂,处理军务之地,两厢为会文馆、会武馆。三堂,为最高长官生活起居及平时阅审文案、读书之地。主体建筑南侧,两个院落宽敞明亮,有花圃廊榭亭台,十分幽静。总管府是保存较为完整、雕梁画栋原模原样的古代建筑群,斗拱错综叠加,雕绘灵动,明清风格明显。


族文化

    光禄镇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花灯之乡"、"梅葛故地"、"文化名邦"的美称。高奣映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学识渊博,一生著书八十余种之多,是与顾炎武、王曦之等齐名的思想家、赵子骧文武才智双全,赵鹤清书画艺术精湛,马驷良书、画、音乐技艺令人叹服。小邑花灯艺术韵味十冒着,传统龙华盛会影响深远,彝族左脚、梅葛民族特色浓厚。

    龙华会,在光禄龙华寺(活佛寺)举行,是姚安境内历史渊源最长的传统节日。始于元朝初期,明、清时代已有相当规模。与菩提女有关。关于“龙华会”,有个民间传说。据传,大理国相高泰祥,被元军杀害。他有9子1女。他被害后,子女各奔东西。有一女,名“善提”。出生时,啼哭不已。一番僧路过,赠她善提子十粒。因而被称“善提女”。父亲被害时,她已长大成人,出家为尼。她把番僧所赠善提子种于庵内,以占兄弟吉凶。9颗善提子皆茁壮生长成树。她得知兄弟健在。就把树上所结善提子分送香客。她的兄弟得到善提子,知道是卧佛庵所赠。他们利用2月8日光禄镇一带群众涌往卧佛庵朝拜土主的机会,来寻找“善提女”。一家人得以团聚。《姚安县志》记载此事:“善提树在光禄镇世传高泰祥死节,一女流亡民间,不知兄弟所在,手值此林,以卜存亡。九植皆茁,后兄弟成聚”。后来,“善提女”的长兄高长寿,出任姚安府土官,为追念其妹,在卧佛庵内塑像,并改建了佛庵,称“活佛寺”。来活佛寺进香的人们纷纷向善提女塑像顶礼膜拜。并将原来2月初八朝拜土主的活动,改为“龙华会”。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日,届时,姚安坝子和四周山区以及大姚、石羊等地各族群众汇集龙华寺前,盛况空前。清人有所描写“龙华会”的情况:“岁岁早春天,寻春到佛前,二月初八日,游人万万千,喜连连,相约飞凤山头见”。


济状况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镇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5.38亿元,同比增长12.9%;实现农业总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15 %。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155万元,同比增长10.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47.5万元,同比增长10.94% 。小春生产,全镇完成小春总播种面积26759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6700亩,实现粮食总产量4150吨,同比增长5.49%;大春生产,科学调度农业生产用水,保障了烤烟、水稻移栽和1000亩莲藕种植,大春作物种植面积28806亩,其中:种植烤烟6900亩,水稻3118亩,玉米11069亩,蔬菜3056亩。高原特色农业,云南晟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到位投资4180万元,已规划种植玫瑰花1000亩;昆明客商蓝莓种植项目顺利落地实施,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已流转小邑村委会农田400亩,投资1500万元,完成营养土配置、种苗购置培育等各项工作,正在进行移栽前期准备工作,计划3月份移栽;楚雄金科利农产品经贸有限公司引进马来西亚当代农业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系统技术得到成熟应用,彩椒及有机蔬菜种植硕果累累;云南茗达农产品经贸有限公司,在江尾村投资建成了总容积达8600立方米的冷库一座,完成投资2500万元。通过公司带动农户,全年,全镇种植蔬菜达8769亩,产量2190.5万公斤,产值4600万元,种植蔬菜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蚕桑产业,完成新栽桑618.4亩,完成蚕室建设57座,流转桑园996.4亩,加强养蚕新技术推广工作,实施了镇村干部蚕桑包保责任制,积极开展蚕桑科技进村入户指导工作。全年,全镇共养蚕12634张,产茧量达482吨,实际完成鲜茧收购176.8吨。畜牧产业,全镇畜牧业产值达1.5亿元,同比增长15%。生猪出栏26279头,比上年增4600头,同比增长12%,羊出栏5779只,比上年增132只,同比增长2.28%,牛出栏3042头,比上年增197头,同比增长6.4%,家禽出栏21.1万只,比上年增6.8万只,同比增长32.%。核桃产业,全镇完成新植核桃3000亩(其中连片面积1738亩)核桃产值达610万元。


关闭
政务服务
网上大厅
网上信访